一、申请理由:
《新媒体背景下民宿资源共享与体验交流研究——以长沙为例》入选2018年校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
《关于武冈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的调研报告》获湖南师范大学暑期实践调研报告三等奖;
《长沙市乡村发展新业态——民宿产业发展状况调研》获湖南师范大学暑期实践调研报告三等奖;
《世界文化遗产老司城遗址产业开发策略》获大学生世界遗产保护提案大赛校级优胜奖;
《基于真实性视角下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潜力评估及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永顺老司城为例》参与湖南师范大学世承班课题;
《湘西老司城互联网+文创开发研究》参与好普励课题;
《武冈丝弦的新生代发展现状口述史》参与第八届中山大学口述史交流大赛;
《生活垃圾三法三化处理模型》荣获2017年“数创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挑战赛本科组优秀奖;
《雅行民宿项目创业策划书》参与2018年第七届金程杯全国大学生模拟企业家商业竞赛,并晋级复赛;
《“畅居”APP——全面专业的民宿交易交流平台》参与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二、项目方案:
主持: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基于ZMET的中国当代广告原型研究”(11YJC860030);
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当代广告中的原型研究”(2010YBB238)。
参与:
湖南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文化产品价值评估的标准研究”(16ZDB67);
教育厅社科基金项目“立体视觉文化遗产数字化资源库构建与利用研究”(15C0846);
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基于立体视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视化研究”(14JD38) ;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青少年手机依赖的心理机制与干预实验研究”( XJK014AXL001);
文化部项目“基于立体视觉技术的文化遗产可视化研究”(2014330);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手机沉迷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与干预实验研究”(12CXW044);
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青少年手机沉迷的形成、预警与反转机制研究”(12YJC860031) ;
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国际化视野下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08JD40)。
四、预期成果:
由于文化遗址类资源大多在经历岁月的沧桑后遗留下来的资源的保护程度不太理想,观赏性大多较低,因此现今我国对于文化遗址类资源的利用较为缺乏。老司城遗址是永顺彭氏土司800多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被誉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军事性城堡”和“全国保存完好的西南古堡式民族文化古城”。2015年,永顺老司城遗址与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遗址、贵州遵义海龙屯土司遗址以“中国土司遗产”之名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但由于岁月的沧桑,遗址开发现状并不理想。
因此,项目选取老司城遗址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项目组将对老司城遗址现有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详细调研并根据各自的类型、等级以及特色进行合理挖掘利用,充分使用多种媒体的优势,将文字、语音、视频、图书、线上APP等多种形式进行有效融合,并通过图书和APP联动提升项目的交互性,打造一款集文化解读、游戏娱乐为一体的线上线下同步的新型融媒体交互性文创产品。以此助推老司城的历史文化形象的传播,不断提升老司城遗址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经费预算:
1.遗址文化资源的提炼和评估
永顺老司城遗址,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城东20余公里处的灵溪镇老司城村,居民以土家族为主,核心区海拔199-295米,自然神力造就了“山为障,水为池”的整体格局。老司城遗址是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至清雍正六年(1724年)永顺彭氏土司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是我国土司制度的见证,是中国古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的物化载体,被原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张忠培、古长城专家罗哲文等誉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军事性城堡”和“全国保存完好的西南古堡式民族文化古城”。作为经历了800余年的城市发展历史的土家族政权中心,老司城遗址不仅是中国土司文化的滥觞,同时也是中国土司制度辉煌与繁荣历史的见证地。
南宋绍兴五年,彭福石宠为了避免彭氏势力遭到强权的钳制,于是将彭氏家族迁往老司城治理,明代,彭氏对老司城进行了重建,故此,遗址现存的大部分建筑均为明代所建。城内保存有大量珍贵的历史遗迹,是非常珍贵的文化资源。遗址的核心区包括生活区和衙署区;主体区则包括遗址核心区、与核心区紧邻的街巷、中央文教区以及贵族墓葬区,是彭氏土司居住、办公、教化和民众集中居住的地方;外围区还包括祖师殿群、观音阁、俞家堡建筑群、监钦湾建筑群、碧花山庄、栈道、哨区以及其他外围遗存,为老司城遗址功能攸关和互补的区域。
老司城遗址的珍贵历史文化价值一直以来得到了世人的认可,于2001年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永顺县政府出台“老司城保护和利用工程”项目,同年9月老司城遗址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录。2011年入选201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2012年11月被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2015年07月04日,永顺老司城遗址与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遗址、贵州遵义海龙屯土司遗址联合代表的“中国土司遗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09月29日,老司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开园。2016年05月01日,老司城遗址作为风景区正式对外开放。2016年12月,老司城景区被列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老司城作为永顺彭氏土司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载体有着800多年的历史,遗存丰富,具有很大的产业开发潜力。老司城遗址目前已建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园内包括各类文化遗存的原状展示,并建有遗址博物馆,全面展示老司城的历史文化,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学习、参观、游憩的独特空间场所。以老司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依托,目前老司城遗址资源开发的主要方式是发展旅游业,特别是依托老司城遗址进行永顺的全域旅游开发。永顺县全域旅游以土司文化为主线,将县内以双凤村为主的民俗文化,以芙蓉镇为主的古镇文化,以塔卧为主的红色文化和以猛洞河漂流、不二门国家森林公园、小溪原始次森林为代表的山水文化等旅游资源有机整合起来,全力打造“神秘湘西•土司王城”核心品牌。
但是老司城遗址的产业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开发形式单一,未形成连带发展。旅游产品形式单调,仅停留在老司城博物馆、老司城遗址的参观以及简单的民俗体验活动,吸引力不足;文创产品的开发尚未萌芽;宣传力度不足,知名度不高。老司城遗址资源的产业开发迫在眉睫,如何有效地提取老司城的文化资源成了文创开发的重中之重。
项目组通过对老司城遗址相关文献的查询,结合前期调研和专家访谈,对其主要资源进行初步提炼,将老司城遗址文化资源分为遗址资源、建筑资源、墓葬资源、碑帖资源、文献资源、非遗资源。
(1)遗址资源
老司城遗址主要有古城墙、古街道、地下甬道、烽火台、玉皇阁、皇经台、碧花山庄、钓鱼台、观猎台、若云书院等历史遗迹,是湘、鄂、渝、黔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最典型的民族文化遗存,是老司城遗址研究和保护的基石,为老司城遗址的产业开发提供了物质基础。
图1 老司城的遗址资源
遗址内发现的龙纹方形玉砚盒、二龙戏珠纹双池石砚、若云书院等文物或遗址则见证了古代土司统治时期当地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儒家文化的互融互促,是封建社会文明的进步的体现。
图2 老司城排水设施
(2)建筑资源
世界文化遗产永顺老司城被誉为“中国的马丘比丘”、“南方故宫”、“全国保存完好的古堡式民族文化古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军事性城堡”等,有着丰富多样的建筑资源。其中的土司衙署、寺庙牌坊等,体现着土家族独具特色的创造,在土司文化的物质形态上具有突出的代表性。
老司城的整个宫殿群融土家族传统建筑特色与汉族建筑特色于一体,既有因地形而建造的独具民族特色的干栏式吊脚楼,也有讲究地基风水源于汉族地区的青砖黑瓦封火墙。而其上的蝙蝠、仙鹿、白鹤、葫芦等动植物形象则体现出了土司的“福、禄、寿”思想观念,反应了汉文化对土司文化的引导和感染。
老司城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建筑为祖师殿。祖师殿传为后晋天福二年(937)始建,是土家族千年祭祀场所,明嘉庆年间进行重修。斗拱起先既是装饰品又起承重作用,明清以来,实用价值基本失去,主要以装饰物身份出现。祖师殿斗拱结构复杂,纵横交错,形状各异,互相掩盖,这些都是中国汉式建筑文化在老司城的成熟反映。
图3 老司城祖师殿
老司城地区的传统民居主要有茅草屋、土墙瓦屋、木架板壁屋、转脚楼四种类型,体现了当地人的生活和智慧,通过合理的利用可以形成主题化、特色化的文创元素。
(3)墓葬资源
紫金山墓地位于老司城东南郊,是永顺彭氏土司的家族墓地。整个墓园依自然山势,在平缓的山脊上筑成4-5列阶梯状台地,在台地上现已探明土司及眷属墓葬共座。墓葬排列经过统一规划布局,分为单室、双室或三室墓。墓葬由墓道、墓门、廊道、石门、墓室几部分组成,主体结构砖砌;有些墓葬内有石棺床、石雕或砖雕装饰,棺木多已被破坏;墓志铭有的埋在拜台下,有的放置在墓室中;有些墓前尚有墓碑,供案、香案、拜台,两侧有八字山墙、石栏杆,由此形成完整的祭祀场所。
图4 老司城遗址发现的土司墓葬
最出名的当属彭世麒夫妇合葬墓的拜台。整个拜台有石供案,石香炉、八字山墙组成,古朴典雅,规格高于墓地上其他的墓葬。去掉青砖砌成的封门后,为雕花石墓门,三个墓室前均各有两扇,尺寸与图案都相同,石质为砂石,墓门长153,宽70,正面雕刻上中下三组图案:上部为四瓣花连续图案,中间画面为长方形双层画筐,中间为宝相花,均为土家族流行图案,下部为一男一女的人物浮雕。女子头梳盘发,短衣、短圆领、下穿八幅罗裙,脚踏祥云,右手高托玉瓶,面容慈祥;男子垂眉,短衣、长袖,下穿八幅罗裙,脚踏祥云,手捧元宝。可能隐含平安富贵的寓意,具有浓郁的汉文化的风格。墓门背面也有上中下三层图案,上雕斜线方格,中间位宝相花,下部雕向日葵。整个墓门采用高浮雕方法,图案立体性强,雕饰精美,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
(4)碑帖资源
“碑”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老司城碑刻真实反映了永顺彭氏土司的统治情况,是研究中国土司制度、复原永顺土司社会结构、中央与少数民族关系的重要物证,为土司文化分析提供了极好的第一手材料,也是项目组进行文创设计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司城留有土司时代的大量题名碑刻,其金石铭文数量之多,价值之高在我国各族土司中居于前列。据《老司城遗址周边遗存调查报告》不完全统计,在45个地点遗留文物多达187件,分为铭文、墓志铭、碑刻、题刻四大类。
图5 老司城发现的溪州铜柱
其中,铭于后晋天福五年(940)所立“溪州铜柱”之上的“复溪州铜柱记”,全文共2614字,完整记录了五代时期楚国与溪州之间战争、和谈、结盟等化干戈为玉帛的过程,弥补了正史与方志的不足,是研究土家族地域确立及彭氏土司由来的第一手文物史料。石仲情《湘西土司文化研究——以永顺老司城碑刻为例》一文则以在老司城田野调查收集的碑刻为依据,以其承载的政治文化、社会文化、艺术文化为切入点,着力对永顺彭氏土司进行探讨,进而延伸到整个湘西地区的土司文化。
(5)文献资源
土家族历史档案再现土司文化记忆。这些档案可作为研学旅行产业的一部分。土司官印、清乾隆《永顺府志》、清同治《永顺县志》等土家族历史档案,是研究老司城及土司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再现土司文化记忆的历史档案,是文创产品开发的历史文化基础。
其中,1981年4月2日,永顺老司城土司衙署遗址发掘出的“永顺等处军民宣慰使司印”,是研究土家族地区土司治理历史的实物档案,是清代土司政策在民族地方治理上得到中央认可的权威证据。
(6)非遗资源
老司城内有着丰富的非遗资源,可以作为特色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家族梯玛神歌、山歌、哭嫁歌、摆手歌、挖土锣鼓歌、打溜子、绷绷妥、咚咚喹等民间歌曲在老司城内传唱。永顺渔鼓、三棒鼓等民间曲艺在一些老人手中得以传承。舍巴节、过赶年、四月八节、六月六“晒龙袍”、七月十五过“月半”节、爬山节、清明歌会、中秋节“开天门”等节庆习俗在老司城内流传。老司城较具代表性的民族工艺,如土家族挑花工艺、土家草鞋、土家族竹编、土家族人的御寒工具烘笼、永顺雕刻、土家男人“三件宝”、土家绣花鞋垫、土家织锦、土家刺绣、土家绣花布鞋、土家手工布鞋等在老司城内不断传承。土家族的特色服饰,如男子的三幅围裙,女子的“露水衣”和“响铃群”,儿童春秋的“紫金冠”、夏季的“冬瓜圈”、冬季的“狗儿帽”等,则可作为老司城的文创开发形象的塑造和环境的营造。
老司城遗址还流传有精彩绝伦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神话故事有《八部大王的传说》、《张古老补天李古老补地》、《三角岩》、《仙人洞的传说》、《观音挥鞭自生桥》、《神仙打眼的传说》等,民间故事有《卡尼昭昭》、《土家姑娘与白果雀》、《土家后生与田螺姑娘》等,历史故事有《溪州铜柱的传说》、《土家族提前过年的传说》等,当地历史名人故事有《热其巴》、《科洞毛人》、《努力嘎巴》、《向老信人》等,此外还有道教及其他故事传说,如《张天仁道师赶尸》、《土老司斗金蟾》等,这些故事和传说是当地文化生活和精神价值的体现,通过遗址开发,可通过剧场演绎等形式,将这些神话、故事、传说进行活化,从而真正体现独具特色的老司城文化。
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有土家族摆手舞、土家族茅古斯舞、土家族打溜子、土家年、土家族梯玛歌、土家族哭嫁歌、土家族咚咚喹、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酉水船工号子、土家族织锦技艺等,省级非遗项目有竹编技艺、湘西土陶制作技艺、湘西木雕等,摆手舞和茅古斯舞已形成了专业发展项目。项目组也将对其进行研究,使其能够巧妙的融入文创产品之中,成为文创产品元素的重要发展部分。
图6 土家族茅古斯舞
此外,老司城地区人们在传统菜肴上的口味注重酸辣,具有代表性的有合渣菜、土家腊肉、社饭等。特色美食有“土家三下锅”、“泡椒大鱼泡”、“红油冬笋金针菇”、“酸辣肥牛”等。土家人喜欢饮酒,酒的类型也十分丰富,如五谷杂粮酒、葛根酒、药材酒等,在开发的过程中既可以开发酒产品,也可以对酒的酿制工艺进行开发。土家人也爱茶,茶几乎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日常生活和待客的茶有凉水甜酒茶、凉水蜂蜜茶、糊米茶、姜汤茶、锅巴茶、绿茶、灯笼果茶、老叶茶、茶果茶等。
在老司城众多的文化资源中如何合理选择资源进行有效开发成为本项目的重点和难点。项目组将通过专家咨询、民族志和ZMET等方法,深度调研老司城遗址和深入老司城居民的日常生活,对其文化资源进行类型与价值评估,筛选出其中意义重大且益于融媒体开发的文化资源,确定文化资源的开发主题和优先顺序。
2.媒体的多重选择和创新融合
目前,永顺老司城遗址文化资源的利用仍以传统开发为主,缺乏现代技术的应用,而通过融媒体的展现方式,能够实现遗址资源的触觉、视觉、听觉等多重融合呈现和体验,加强对文化资源的活化。同时,媒体融合也符合文化产业发展的时代趋势。
媒体形式多样,如何正确地选取合适的媒体形式进行相互融合也极其重要。对于具有不同特点的老司城文化,一概而论往往只会让文化资源的开发走向误区,因此,需要根据老司城不同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价值的类型以及价值评估,为不同的文化资源选用具有科学性以及可行性的利用实践方案。
先由单类别的文化资源思考其可行的开发方案,列出合适的展现形式。再由各个媒体出发,选择适合呈现的文化资源类别。进行双向选择后,得出不同类别文化资源的融媒体的呈现方案及结合方案。
根据调研和分析结果,项目组试图为老司城文化的趣味性呈现选择出不同形式的呈现方式,并将纸质图书与手机移动端相结合的方式,提升文创产品的视觉享受、趣味娱乐以及消费体验。
3.交互性方案设计及开发实现
调研显示,老司城遗址文化资源对游客吸引力较低,与其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不符。而老司城文化和游客间的深度交流互动,能够加深居民和游客的文化认同和理解,达到文化传承、保护和开发的协调。
要实现文化遗址的交互开发,需要对文化遗址的资源进行多方面的充分评估和利用。一方面需要对文化遗址的多个数据进行采集,形成完整的数据库。在形成完整的数据库之后,根据不同的需求向新媒体交互、人机交互等多个方面进行拓展。在数据采集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专业背景人员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如果着重于与游客之间的游戏互动则可以更加注重于细节的刻画,如果是注重于文化内涵的双向互动则需要更多的挖掘文化遗址的文化内涵和故事以及能体现历史的文物等等。
本项目将就文化遗址的文化内容和目前所具有的和可实现的新技术之间进行融合,在融媒体背景下实现文化资源配置效用最大化。此外,项目还着眼于老司城的文化数据,进行多方面创新,以期游客进入老司城后,能在手机上实时实现与老司城的互动,借助新媒体的技术实现新的交互性和体验感。
要达到文化遗址的交互性的良好状态,需要拥有正确的方针和完备的体系,包括面向资源及面向顾客两个方面,其主要内容包含:
(1)根据老司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进行充分的数据采集,根据已有的新媒体科技,将其在融媒体背景下发挥更大的优势,也同时满足游客个性化互动需求和当地的文化遗址资源充分利用。
(2)多平台互动。通过与多个平台的合作,将老司城的数据进行多方融合,使得不同的平台都设计扫描窗口,当游客在景区游玩时,通过扫描景区不同建筑或者标志性物体可以实现即时的游戏互动。
(3)纸质交互书籍和APP联动,通过在景区售卖纸质交互书籍,使得游客在景区可以一边旅游,一边看书籍上的游戏指导以及线索,一边在老司城寻找游戏钥匙,同时结合手机APP的运用,使得整个活动具有更强的交互性。
项目将根据文化遗址的交互性研究中所获得的更加全面、有效的信息和知识内容,着眼于文化遗址提供的交互性服务内容与消费者的实际旅游需求之间的平衡点,探寻良好的资源利用和交互应用方式,以更为科学和完善的方案提高文化遗址资源的充分利用,提升其互动性、联合度及经营水平,借助融媒体背景促进老司城文化资源开发和旅游产业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