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优秀论文展示
茶文化走进中小学传统文化体验
发布时间:2018
学术论文附件

无附件

论文题目 茶文化在素质教育阶段的渗透途径研究
作者姓名 蒋丹卉
是否发表 刊 号
期刊名称 期刊期次
项目名称 茶文化走进中小学传统文化体验
项目类型 创新训练项目
项目编号 201810402004 学科类别 文学.——文学其他学科
立项年份 2018 联系QQ号 879660493
项目组成员 姓 名 年 级 专 业 是否主持人
蒋丹卉null汉语国际教育第一主持人
郭兰君null汉语言文学(师范类)
陈家琪null汉语言文学(非师范类)
洪钰滢null汉语言文学(师范类)
李梅null汉语国际教育
指导老师 姓 名 职称 研究方向
林枫 讲师
黄亚平 其他
论文摘要

本文茶文化教育与素质教育层次的连接点出发,进行了茶文化在素质教育阶段的渗透途径的研究探索出一条大学社团和小学教研室合作进行茶文化教学的渗透途径,也是一条开展传统文化体验课堂的探索途径。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素质教育存在应试教育外延化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茶文化教育能够做出的相关改良措施。

项目其他

学术成果

第一章

茶之源

天地间,有灵芽,

古称荼,今叫茶

神农氏,尝百草,

中百毒,得荼解。

——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温建平

赏析:

这首茶诗语言简洁凝练,对仗工整,短短二十四个字,就写出了我国茶文化源远流长,也引发了人们的无限遐思。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在一代代茶人的坚守与传承下,逐渐发展成了一个系统的传统文化体系。

“天地间,有灵芽”,茶叶,就是这天地间的灵芽。我们平时所接触到的每一片茶叶,无论是不是最细嫩的芽尖,是不是最名贵的品种,都是在天地间,日夜夜吸纳着日月精华的绿色精灵。所以小朋友们一定要珍惜茶,因为它们都是世界上的绿色精灵,每一泡茶汤,都是大自然给我们的礼物。

“古称荼,今叫茶”,关于茶的起源,流传着很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茶起源于唐朝,因为唐朝以前没有我们现在熟悉的“茶”字,只有“荼”字,直到《茶经》的作者陆羽把“荼”字减了一划变成了“茶”以后,才有了我们现在所熟悉的“茶”。小朋友们要注意“茶”和“荼”的区别,不要记错,一起做一个有文化素养的小茶人。

“神农氏,尝百草,中百毒,得荼解”,别看短短十二个字,这却是一段历史传说。神农氏也被人们称作炎帝,他是上古时期的伟人,他为了解除黎民百姓疾病的痛苦,就立下誓言要尝遍百草,找出其中有药用价值的草,但这个过程充满艰辛,因为百草中不全是草药,更有致命的毒草。《神农百草经》里这样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在尝百草的时候,中了多重毒,就在这危机的时候,茶叶汁碰巧流入他的口中,竟然就解了他身上的毒。从此茶的药用价值流传下来,并且成为了人们的日常饮品,更是成为爱茶的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我们身边亲密的伙伴。

这首茶诗短小精炼,结合历史传说,告诉儿童茶的起源。识其源,知其本,才能更加了解茶,虽是传说,也能让儿童对茶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知晓茶的珍贵与来之不易,也能更加懂得珍惜。

                                                      ——陈家琪

第二章

六大茶类歌

中国茶,六大类,

红黄绿,黑白青

不炒不揉叫白茶,

清汤绿叶是绿茶,

黄汤黄叶称黄茶,

绿叶红边做青茶

汤色红亮是红茶

渥堆发酵是黑茶

六大茶类要谨记,

小小茶人就是我。

                                                  ——武夷学院林晨潇

赏析:

这首茶诗,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介绍了中国的六大茶类,语言简单明快,突出了不同茶类的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不仅对仗工整,而且便于儿童识记,兼具文学性与实用性。

我国一共有六大种类的茶,这六种茶根据制造方法的不同和品质上的差异,可分为白茶、绿茶、黄茶、青茶(乌龙茶)、红茶、黑茶六大类那究竟这些茶要怎么区分辨别呢?诗人在诗中教给了我们怎样依据颜色来分辨不同种类的茶。

不炒不揉叫白茶,白茶的制作不经过杀青和揉捻,只经过晾晒或者文火干燥,所以白茶的外形很完整,茶叶上带着细密的,像白雪一样的绒毛,也就是茶毫,白色银毫是白茶最大的特点。白茶的制作过程虽然简单,但它一直以来都是茶中的精品。白茶冲泡后,味道清新带着丝丝甜味,而且有药用价值,可以退热降火。主要的白茶品种有白牡丹、白毫银针、天山白、寿眉等。

“清汤绿叶是绿茶”,绿茶是没有经过发酵的茶叶,所以成品绿茶无论是在干茶叶的时候还是在冲泡之后,色泽都保留了鲜茶叶的绿意,而冲泡后的茶汤也是非常清澈。饮用绿茶可以延缓衰老、预防癌症、杀菌,消炎。主要的绿茶品种有西湖龙井黄山毛峰信阳毛尖六安瓜片等

黄汤黄叶称黄茶”,黄茶的茶叶和茶汤都是黄色,因为它的加工工艺和绿茶相似,但是加了一道“闷黄”的工艺,所以成品黄茶就和它的名字一样,微微泛黄。知名的黄茶品种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平阳黄汤、沩山毛尖等。

“绿叶红边做青茶”,青茶也叫乌龙茶,青茶有分解脂肪,减肥健美的作用,也因为这些功效,青茶在日本被称为“美容茶”、“健美茶”。主要的青茶有安溪铁观音、凤凰水仙、东方美人等。

“汤色红亮是红茶”,红色的茶叶和红澄透亮的茶汤,是红茶的特色。红茶味道香甜。红茶可以促进肠胃消化,增加食欲,还有养胃的功效。红茶的主要品种有正山小种、祁门红茶、日照红茶等。

“渥堆发酵是黑茶”,渥堆和发酵是黑茶制作中的两道工序,经过这样的工序,黑茶就成了黑色。黑茶具有降血压,降血糖的功效。黑茶的主要品种有四川藏茶、湖南黑茶、湖北青砖茶、普洱熟茶等。

小朋友们都学会了吗?学会用颜色分辨六中茶类以后,可以教给自己的小伙伴哦,一起做小小懂茶人。

这首茶诗抓住了不同茶类在颜色上的特点,有助于儿童理解区分和识记,认识和学会分辨六种不同的茶类,为儿童对茶文化的学习打了一个基础,结尾一句“六大茶类要谨记,小小茶人就是我。”更体现了诗人的用心,通过诵读这首诗,对儿童学习茶文化有着自我暗示的积极作用。

——陈家琪

第三章

茶之康

山间茶树绿油油,天地精华叶里收。

壶里水中一翻腾,清香远播沁心魂

轻身明目增记忆,甜梦提神益思虑。

若把茶来勤啜饮,青春永驻寿存。

——文学院18届校友杨冬晴

赏析:

这首诗抓住了茶对人身体健康有益的一面,字里行间充满了童趣与明快,同时不失茶文化知识的嵌套,在轻快的语句中蕴藏了茶文化的灌输。

“山间茶树绿油油,天地精华叶里收”,给我们描绘出一幅茶山青翠,片片茶叶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吸收阳光雨露的美好画面,“绿油油”这个形容词更是一下唤醒人们孩提时期的记忆,显得可爱亲切,拉进了与儿童的距离,同时也突出了茶叶的灵性。

“壶里水中一翻腾,清香远播沁心魂”,这一联,茶叶有了跳跃性的变化,它们从茶山之中经过采茶人采摘制作,终于成为了一片片蕴含了茶人精心的茶叶成品,现在进入壶中,在滚烫的热水之中翻腾旋转,这是茶叶的第二次重生与绽放,也就在这翻腾之间,水激发出了小小茶叶藏在体内的巨大能量,一瞬间,清香四溢,诗人在这里用了夸张的写作手法,“清香远播沁心魂”,虽然夸张,但在泡茶的时候,茶叶的清香一瞬间充满瀰漫开来,陶醉了人们的心魂,相信看过泡茶的小朋友都有这样的体会吧。小小的茶叶有大大的能量,也就像小朋友们一样,虽然年纪小但是都有巨大的潜力。

轻身明目增记忆,甜梦提神益思虑”,十四个字,凝练的写出了茶叶的功效,减脂健身,明亮眼睛,增强记忆力,提神醒脑,帮助我们集中精力思考……其实茶的功效还不止这些,比如白茶可以保护我们的肝脏,治疗荨麻疹;黄茶对脾胃有益,能够促进消化;青茶可以降低血脂,减肥瘦身,延缓衰老;红茶可以温暖脾胃,消解疲劳;黑茶可以解油腻,防糖尿病等等。这样看来,茶真是我们健康成长的好伙伴!

若把茶来日日饮,青春永驻寿”,茶有抗衰老,抗氧化的作用,对于儿童而言,虽然年纪小,正处于成长阶段,不用担心衰老的问题,但是多饮茶,仍是对身体健康有好处,因茶中富含多种营养元素。如果我们从小注重身体的养护,那么青春便更加青春,但同时,小朋友们不适合饮用浓茶,空腹的时候喝浓茶,甚至会茶醉。爱喝茶也要注意适量,要听长辈的话,做一个爱喝茶会喝茶的小茶人。

——陈家琪

第四章

茶器三字说

功夫茶,闽粤兴,家常饮,雅在品。

四件套,不能少,活茶艺,重礼器。

曼生壶,精工铭,诗书画,镌风情。

三泡台,景瓷绘,盖杯起,敬天地。

小茶杯,大乾坤,一片茗,一生情。

——文学院教师林枫、16届校友蒋德烽

赏析:

夫茶,起源于闽南,兴盛于潮州。至今,功夫茶仍是闽粤地区人们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一种饮茶方式。这种饮茶方式十分特别,顾名思义,功夫茶是要费些“功夫”的(需要花费许多时间)。那么,这种饮茶方式,是如何花“功夫”的呢?

我们先从功夫茶最讲究的茶具说起,标准的四件套如下:一为孟臣罐,大如红柿,是泡茶的茶壶;二为若琛瓯,小如核桃,是品茶的茶杯;三为玉书煨,是煮水的壶;四为红泥炉,用于烧开水。

有特定的茶具,当然,也有独特的茶艺来进行冲泡。标准的功夫茶,一般只有三个茶杯,且由主人亲自冲泡。泡茶先点火,将玉书煨放在红泥炉上煮水。在烧开水的时候将茶叶放入孟臣罐(茶壶)之中;等水开了之后,将开水高冲入孟臣罐之中,然后刮沫。随即将孟臣罐中的第一泡茶水浇冲若琛瓯(茶杯),此步骤可称为洗茶。这一步骤完成之后,便可以进行正式冲泡了,将开高冲入孟臣罐,待茶叶泡开,即可进行斟茶。

斟茶是功夫茶的一个极具特色的步骤,可用两个成语来进行概括,“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在斟茶时,三个若琛瓯(茶杯)摆放成一个“品”字,一方面,“品”代表了应细细品味另一方面,此形制亦可看出茶人注重品德。摆放好若琛瓯(茶杯)之后,孟臣罐(茶壶)巡回于三杯之间,直至每杯均达到七分满。同时,孟臣罐(茶壶)中的茶汤以刚好斟完为佳,此步骤即“关公巡城”。孟臣罐(茶壶)中的茶汤,在斟完之后会有一小滴一小滴的茶汤,此时,需将茶汤依次点入三杯之中,即“韩信点兵”。以三杯茶的量、色相同为最佳。

斟茶完毕,便可奉茶。奉茶也是功夫茶中注重礼仪的一个步骤。主人要以双手将茶奉于客前,除此之外,奉茶也有顺序,需先奉茶于首席,再是左右的宾客,最后才是主人自己。

从功夫茶复杂而有序的冲泡技艺可以看出,小小的茶杯里,凝聚的,是主人对客人的一片真情呀。

——李梅

第五章

茶艺·茶情

茶之艺,多妙饮,

聚真味,达人情。

壶盅杯,浸润泡,

茶水人,意境到。

席主请,齐眉敬,

嘉宾和,扣手应。

恋香茗,尚和顺,

云水间,天地韵。

——文学院教师林枫

赏析

茶之艺术在于品茶,茶之妙处在于人情。茶艺需要传达真善美,才能通达人情。茶艺的形式表现称为行茶法,分为三个阶段,简称“三段”。一、准备阶段;二、操作阶段;三、完成阶段,这三段是行茶的程序。茶人行茶事、饮茶,诚意正心,祛除杂念,万缘放下,心中空荡荡,达到心清意正,抱着一期一会的态度来办理每一次的茶会,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在洗杯冰心去尘凡后,将茶投入茶碗中,悬壶高冲,碧玉沉清江。微蜷的茶叶得到滋润,慢慢舒展开来,茶色渐浓,茶香弥漫。茶的真在茶水中晕开茶汤出呈,沁着茶香。泡茶人在自己内心的净土中寻找到一片宁静,将茶之美播种在净土中,又将茶之美实现于茶之真,最后带给饮茶人。在茶汤分到品茗杯时,人味随着气味飘向四方。席主示意“请喝茶”,虔诚地举杯敬茶;嘉宾应和,扣手表达谢意。这样,喝的不仅是茶味,更是情味,是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在云水天地间,茶吸收着日月精华,茶凝聚着人间真情,最后在一期一会中香茗释放出真善美,幽然韵长。

鲁迅爱品茶,经常一边构思写作,一边悠然品茗。他曾经赞美茶的清香可口,一杯茶在手,可以和朋友作半日谈。他对品茶有独到的见解,他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首先就必须练功夫,其次是练出来的特别感觉。”这个练功夫,也就是经过一次一次的泡茶过程,所得来的经验和体会。

茶艺的美,必须讲究“过程”,“过程”才是茶艺的真正表现,而礼节和形式又是茶艺“过程”中最主要的部分。礼为教本,礼节是教化的根本,主要作用在促进秩序与和谐。有秩序,适当的表现是礼节;相互配合,和顺进行是形式。有礼节和形式,也就有文明和文化,没有礼节和形式,也就谈不上文明和文化了,茶艺也是文明和文化的具体呈现。在中小学茶文化课堂中,茶艺不仅能培养中小学生的审美情操,还能通过礼节的教化来让中小学生感悟茶带给人们的情感。学生可以学习简单的泡茶方法,在静心沉气中领悟茶之美,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学生将泡好的茶敬给家人和老师,在敬茶中学会感恩;将泡好的茶分给朋友同学,在学会分享的同时感受友情。

茶艺中的茶情犹如铃铛,敲响了人们的心扉;宛如丝线,编织出人间挚情。

——洪钰滢

第六章

茶之饮

煮茶法,似食汤,煎茶法,釜中香。

点茶法,起沫花,泡茶法,斟匀汤。

中华茶,纳众长,日韩学,西洋仿。

色润泽,味甘醇,清饮韵,调饮畅。

一泓水,友谊长,传文化,怡性情,

落地俏,展新颜,百味茶,津乐道。

——文学院教师林枫

赏析

煮茶法、煎茶法、点茶法和泡茶法是中国古代灿烂文明的产物。汉魏南北朝以迄初唐,主要是直接采茶树生叶烹煮成羹汤而饮,饮茶类似喝蔬茶汤,此羹汤吴人又称之为“茗粥”。陆羽《茶经·五之煮》就记载:“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唐代至南宋末年流行煎茶法,团饼茶经过灸、碾、罗等工序,成细微粒的茶末,再根据水的煮沸程度,在二沸时投茶煮,然后分饮。宋代点茶比唐代煎茶法更为讲究。与煎茶之处的区别在于,茶末不再是水二沸时投茶煮,而是将茶末适量投入盏中,再把煮好的水用“汤提点”(煮水瓶)注入盏中。将其调成膏状,再接着注水,用茶筅快速击打,使茶与水充分交融并使茶盏中出现大量白色茶沫为止。明代开始,用沸水直接冲泡散茶的饮茶法,逐渐代替了唐代饼茶煎饮法和宋代末点茶饮法,即撮泡法。朱元璋罢贡团饼茶,遂使散茶独盛,茶风也为之一变。散茶代替龙团凤饼,炒茶工艺逐渐流行,六类茶类开始逐步确立。今日流行的泡茶法也多是明代撮泡的延续。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人们处理茶的方式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大众化、生活化。中华茶不仅对于华夏大地有着深远的影响,还在不同的程度上改变了日本、韩国、西洋地区的生活方式。英国学者艾伦·麦克法兰在他的著作《绿色黄金:茶叶帝国》一书中说道:“只有茶叶成功地征服了全世界。”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我们以茶为媒介,通过茶将中华优秀文明弘扬四方。茶是怡人性情的芬芳,是搭起人们友谊的桥梁,是象征国与国之间友好往来的白鸽。

一盅茶,不但带给人们色香味的极致感受,还把背后的丰富文化内涵传递给人们。中小学生可以在饮茶时感受茶的韵味无穷,可以在饮茶时学习茶文化,徜徉在祥和美好的茶世界。

饮一壶茶,尽享大自然的恩赐,这里,有一段至美的邂逅,一场盛大的清欢,一种韵致,一场禅修,一种生活方式。落入尘世,不染且不争,在纷繁尘世,不抱怨,不心灰意冷,像轻轻走过的岁月,温润地过好每一日。

第七章

茶之人

江口归来的船帆萦着扑鼻的香。

那是苏东坡一试新火的明前茶?

是郑谷小江园里初煎的带露茶?

还是让卢仝风生两腋的玉川茶?

或是陆游倚窗前看孩童点分茶?

这茶尝过第一泉的水,

赏过峨眉顶的月,

饮过蓬莱山的雾,

照着羁旅客的心。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品一口入腹,

就化作诗人淋漓的血液。

张口一吐,

便是诗国无尽的平仄与悲欢。

——文学院16届校友周九龙

赏析:

我国历史上,最早喜爱饮茶的是文人群体,唐代开元之后,饮茶之风盛行,上至帝王,下至平民,深入各个阶层。因此,常言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足见茶已深入世人生活之中。

今之人饮茶,难免不思及古人,追念先贤。诗人在江口闻到茶香,由此展开想象的翅膀。可以说,是茶香,将诗人与古人联系了起来。苏东坡是一位爱茶的诗人,他的许多诗中都可以看到茶的影子,如《和钱安道寄惠建茶》“我官于南今几时,尝尽溪茶与山茗。”又如《问大冶长老乞桃花茶栽东坡》“周诗记苦荼,茗饮出近世。初缘厌粱肉,假此雪昏滞。嗟我五亩园,桑麦苦蒙翳。不令寸地闲,更乞茶子

“是郑谷小江园里初煎的带露茶?”出自郑谷《峡中尝茶》“ 簇簇新英摘露光,小江园里火煎尝。” “还是让卢仝风生两腋的玉川茶?”出自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或是陆游倚窗前看孩童点分茶?”出自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紧接着,第二段,诗人想象茶叶生长的环境。峨眉山是一个良好的茶叶生长地,山区内低云、多雾、雨量充沛,气温垂直变化显著,海拔2000米以上属于山地灰化土,山地草甸土带,适宜种植茶树。而蓬莱山,位于福建省安溪县城西北,也是一个产茶圣地。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出自杜耒的《寒夜》,意思是:在寒冷的冬夜,来了客人,杜耒便用茶当酒来招待客人,竹炉中的火苗红了起来,水在壶里沸腾着,屋子里暖烘烘的。在寒冬时节,与友人煮茶对饮,这是多么温暖的一幅画面呀。

接下来,诗人将感情升华,照应了开头,将茶、诗人、诗三者合为一体,既体现了诗人对品茗的高雅追求,也抒发了诗人感叹古今茶人的情怀。我们也可以看出,茶已经成为了诗人的一种艺术生活方式,诗人可以得心应手地通过茶抒情,表达其审美情趣。

——李梅

第八章

茶之旅

小小一片叶,飞渡逾重洋。

茶马古道铃,声声传西域。

文成带入藏,智异传新罗。

扶桑僧侣渡,苏俄互市通。

英人犹爱卿,白银汇中华。

叶嘉天地酬,华人四海耀。

                       ——文学院17级学生郭兰君

赏析:

小小一片叶,流转了四季,光阴沉淀了它的韵致:小小一片叶,传遍了中国,文人墨客为它折腰;小小的一片叶,远渡了重洋,在异国他乡盛开出芬芳。咦?这一片小小的茶叶,它又怎能远行到异国他乡呢?让我们跟随它的脚步,去看看小茶叶会有怎样的旅途呢?

跟随着时间爷爷的脚步,历史的马车驶向唐代。那是贞观年间,有一队马车从长安驶向西域;那是文成公主远赴西藏和亲的队伍:那绫罗绸缎,金银财宝间,小小的茶叶藏在了他们之中。随着迎亲队伍,一直旅行到了西域。在西藏,没有什么青菜的条件下,茶叶变成了西藏人民获取蔬菜营养的主要来源,深受西藏人民的欢迎。如今我们重走文成公主入藏时的古道,那香甜的酥油奶茶在至今仍回荡着历史的风味。

这小小茶叶还跟从远赴长安的使者回家呢! 朝鲜半岛上,有一个国家叫新罗,新罗的使节大帘远访长安,漂洋过海,历经千难万险,才将这茶叶的种子,从中国广袤的土地上传播到新罗,并种植在智异山下。从此,这茶叶也在新罗扎根,生长,繁衍,生生不息,成为遥远大陆上的和谐纽带。

与远行去新罗的茶叶有着相似经历的便是东渡日本的小茶叶了。日本,古称扶桑。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到民族。在唐朝的时候,日本曾多次派遣谴唐使来中国学习,那些谴唐使回国以后不仅带去茶叶,还学习了茶叶种植技术,更为重要是他们还吸收了中国"和,美,敬,廉"的茶道精神,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日本专属的"和,静,空,寂"的审美艺术。一片小小的茶叶又落地日本啦,接下来它会去哪里呢?

时间又将这片叶子吹呀吹,吹到了元朝。当蒙古的铁骑踏入中原,茶叶也随着马蹄阵阵穿出了中国。茶叶开始以一种商品贸易的方式,走向来俄国这片广袤的大地,与伏特加并列的茶道芬芳化解了酒之热烈,带来了平和的浓香。与此同时,随着西欧大航海时代的开启,中国的茶香更是勾起了大洋彼岸英国人的兴致。他们不远万里,用源源不断的白银来换取中国的茶叶,就这样跟随这英国商船的行程,茶叶披星戴月,一路向西,到达了英伦大陆上,现在的英国还流传着喝英式下午茶的习惯,男女老少,皆以饮茶为享受。馥郁的红茶,以其自身的古老优雅浸润着每位英伦绅士骨子里的儒雅。

我们跟随着茶叶的脚步漫游世界。一片叶,一碗水,一壶茶,越古亘今,走四方,酬知己。莫道前路远,犹恐不识君。四海皆知己,天地一壶间。

——郭兰君

 第九章

茶之会

一方清静土,二三浮生客

遮影疏帘半,清气暗香浮

器洁活水净,浅瓯新火活

无求秉真意,常怀精进心

  和静怡真妙,一壶真趣足。

——文学院17级学生郭兰君

赏析:

一方清静幽雅的茶室,邀二三知己好友,共同品茗,畅叙幽情,实乃人生一大乐事,何也?

孟子云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与圣人的大乐不同,我更倾心于生活中细碎的美好。

一室之内,竹帘半卷,阳光透过窗帘,疏影横斜间,炉火正旺,水声渐起,其沸如鱼目。二三好友闲谈,低语処相视一抿,高谈时仰身大笑。天长水阔,天南地北,尽在其间。

而至水翻涌,边缘如涌泉练珠。请茶出,茶香满室众人夸,观其形,摹其色,问其源,探其根。或三两笑谈间之,清香萦,和气生。忽至腾波鼓浪,“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预作松风鸣”。送水入壶中,温壶,温盏,白瓷上晕出了白雾。乌龙入宫,茶叶与热气相融,香晕生空。摇香,茶叶上下翻腾,在热气的烘托下,渐渐舒展它的身躯。掀盖,闻香,清香满室,心旷神怡。

悬壶高冲,沸水倾入,水与叶相交,相融,茶叶在水中跳起了茶舞。春风拂面,碗盖轻拨,清水去浮沫,茶汤青且醇。分茶入盏,敬奉香茗;观色闻香,三龙擭鼎;缓缓饮下,两腋习习清风生,欲乘清风归蓬莱。

茶是清醒客,酒是色媒人。以茶为媒,以茶交友,秉承茶意,和美敬廉;相知相守,心怀上进,时时警醒,常求精进;以人为镜,以茶为师,千寻百转,方显真味。以茶会友,清谈阔论,你来我往,风流自赏;茶性本洁,静心凈器,浅瓯活火,真妙始出;茶渡千里,异地发芽,茶马古道,扶桑生新。

自古诗人多茶客。正如元稹所言:“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茶与诗文相和,与诗人共和。“无由持一碗,寄予爱茶人”的心心相惜;“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的寒夜相邀;“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的豪迈旷达。

茶与人相会,相知,相碰撞,正如茶与水的相交,相融,共芬芳,茶以自身的玄妙,联系了千千万万个相遇,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妙的化学反映。

——郭兰君

项目其他学术成果附件

无附件